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(中脘针刺注意事项)

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(中脘针刺注意事项)

中脘为任脉腧穴,位于腹部,为胃之募穴,内应胃腑,针刺本穴,可直达病所,下面来看看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。

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

中脘为任脉腧穴,内与胃相应,有调升降,理三焦,促健运,化湿滞,止疼痛之功。针刺本穴。可谓直达病所,故能强中消食,消胀除满,祛湿化痰。

主治病证:
1.邪气犯胃,中焦气滞之胃脘痛,腹痛,肠鸣,呃逆,呕吐,泄泻,便秘,黄疸,胁下坚痛诸病证。

2.脾胃虚弱,中虚脏寒之胃痛,翻胃,纳呆,食不化诸病证。

3.脾失健运,痰饮不化之哮喘,惊悸,怔忡,失眠,脏躁,癫狂,痫证,惊风,头痛诸病证。

4.气血亏虚之虚劳吐血,产后血晕诸病证。

针刺中脘时体位宜选

中脘位置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

简易取法:取仰卧位,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中与胸剑联合部(心口窝上边)的中点。

针刺中脘操作手法

进针方向: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,与腹前壁成90°。

深度:针0.8-1.5寸,艾炷灸3-5壮,或温和灸15-30分钟。

感觉及放射方向:胀向深部(腹后壁)。

功能:和胃,健脾,温中化湿。

配穴:配上脘,下脘,建里治疗胃病;配肝郁,胆俞治疗黄疸。

临床应用:用于胃炎,胃溃疡,胃下垂,胃痉挛,肠炎,痢疾,消化不良,膈肌痉挛,胆囊炎,慢性肝炎,便秘,支气管哮喘,心脏病,中暑,晕厥,惊风,癫痫症。

中脘穴位层次解剖

皮肤-皮下组织-腹白线-腹横筋膜-腹膜外脂肪-腹壁膜。浅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浅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的前支分支。

中脘穴常用配伍疗法

1.本穴经配伍,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,可灸,散寒除湿,理气和中,如配足三里,梁丘,合谷,胃俞,治疗寒积胃痛;配足三里,大横,公孙,合谷,治疗寒积腹痛;配脾俞,胆俞,足三里,阳陵泉,三阴交,治疗寒湿阴黄;配关元,神阙,天枢,足三里,治疗寒湿霍乱;配大椎,外关,合谷,治疗外感风寒之呕吐。

2.本穴经配伍,针刺泻法,调理肠胃,消积导滞,如配天枢,内庭,治疗饮食停滞之纳呆,泄泻,便秘;配足三里,内关,治疗饮食停滞,胃气上逆之嗳气,恶心,呕吐;配丰隆,内庭,神门,通里,治疗宿食停滞,胃气不和之失眠,心烦。

3.本穴经配伍,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,行气止痛,调和肠胃,如配间使,公孙,太冲,阳陵泉,足三里,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;配肝俞,天枢,足三里,阳陵泉,行间,治疗肝郁泄泻;配期门,天枢,气海,行间,治疗气郁便秘;配膻中,气海,足三里,太冲,治疗肝俞气鼓;配足三里,间使,天突,治疗肝气郁结,中焦气阻之梅核气;配膈俞,期门,京门,行间,三阴交,治疗气滞血瘀之胁下坚痛。

4.本穴经配伍,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,补益脾胃,如配脾俞,关元俞,天枢,足三里,阴陵泉,治疗脾虚泄泻,肠鸣;配公孙,下脘,璇玑,足三里,治疗脾胃虚弱,食积不化之纳呆,食不化,翻胃;配脾俞,足三里,乳根,膻中,少泽,治疗脾胃虚弱之乳少。

5.本穴经配伍,针刺泻法,委中点刺出血,清热化湿,逐秽化浊,如配合谷,上巨虚,天枢,阴陵泉,治疗湿热痢疾,泄泻;配天枢,公孙,阴陵泉,委中,治疗湿热霍乱;配合谷,曲池,上巨虚,腹结,治疗热结便秘;配至阳,腕骨,阳陵泉,太冲,治疗湿热黄疸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